通過佛教文化的“開篇→演繹→歸結”,整體構筑景區作為“國際佛教道場”的景觀意境流。
1、開篇
大千風情區——綜述佛教文化
大千風情區設計為東西長400余米、南北寬600多米大型開放空間,包括蓮花廣場、蓮花南苑和北苑、九華詩林、法相花壇、妙法蓮花水域等功能區域。整體上以蓮花廣場為中心,因適布設景觀建筑、佛教燈塔、文化柱、蓮花噴泉、雕塑、佛教詩林、偈語、圖案等佛教文化景觀,通過蓮花作為主體構景文化要素,營造九華山作為蓮花佛國的主題定位,達到綜述佛教文化的意境。景觀建筑氣勢磅礴,佛教氛圍撲面而來。從而使大千風情區作為景區的“第一空間”,引導游客從外部空間進入佛國世界。
2、演繹
地藏道場區和國際道場區——分述佛教文化
地藏道場區以大銅像為背景,以景區中軸為線索,立足于金喬覺與佛教地藏王菩薩的傳說與故事,展現佛教元素,演繹佛教文化:
袈裟大門與神廊:以金喬覺“袈裟借地”的佛教故事為背景,攝取了佛教文化的典型元素——袈裟,引導游客進入佛教境界。
金喬覺講經臺廣場:運用光刻畫技術,營造出立體的視覺效果,再現金喬覺“在世”(佛像)的神氣效果。從而也可再現金喬覺在佛教文化中所有相關故事與傳說。
地藏露天藝術園:通過畫屏和露天藝術空間的布設,展示佛教藝術中最具代表性的石窟、彩繪、雕塑等藝術品,讓游客零距離接觸佛教文化物質形態。
地藏本愿:以釋迦牟尼“忉利天”說法,展現地藏菩薩“眾生度盡,方證菩提;地獄未空,視不成佛”的大愿精神。
覺海慈航:以寫實的手法,再現佛教中“渡海學法”的艱辛以及“重登彼岸”的大覺大悟。
國際道場區立足于佛教藝術,以寫實的手法,以一個個具體的景觀建筑,演繹佛教文化藝術以及與藝術相關的文化內涵:
萬圣塔林:以塔的形式,再現佛教界的的歷史文物。
萬國佛緣(園):以園區的形式,展現佛教國家最精湛的佛教藝術與文化傳統。
禪韻慧澤:以國際佛教論壇為主題,作為國際佛教僧人、佛教協會、佛教俱樂部交流的平臺,從而展現各國精彩的佛教思想和內涵。
琉璃工坊和國際藝術中心:運用現代科技技術,重新詮釋和升華佛教藝術。
3、歸結
佛韻內修區——佛教文化體驗的升華
佛學院:佛教文化觀賞、修習和研究交流的文化庭院。
佛韻醫院和療養院:佛教修習、療養、度假的絕好空間。
天籟音堂、幸福禪房、“心上田”吧、鄉村佛舍與佛慧園:一場場佛教文化的主題盛宴。
在現有景觀肌理的分析的基礎上,充分利用大銅像景區內的山形、水系、植被等景觀格局,結合佛教文化人文景觀和小品的建設,形成“點”、“線”、“面”三個層面相結合的總體景觀格局。
1、景觀“點”
大銅像景區可利用小型綠地景觀、各式景觀廣場和標志性建筑來構筑景觀系統的景觀“點”層面。
小型綠地景觀以植被等軟質景觀為主,內涵佛教文化小品。這些景觀點包括道路兩邊植被集中的綠地、專門開設的綠地主題園區等,前者如神道,后者如法相花壇、佛茶園等。小型綠地景觀在規劃設計中要精雕細琢,在游客游覽中給人以綠色的感覺,使人耳目一新。
景觀廣場布設在景區整體景觀系統重要的節點上,如蓮花廣場、金喬覺講經臺廣場、地藏大愿廣場、圣火魔尼珠廣場、九華拜壇廣場等,作為景區重要的游客集散中心。
標志性建筑是幾組特色建筑群,是反映景區特色、氣勢的立體景觀點。分別位于景區的門戶位置和核心功能區的核心點上。標志性建筑給人以強烈的印象、震撼的氣勢、佛國的感覺和優美的視角效果。
在構筑大銅像總體景觀系統中,這些景觀的“點”猶如一顆顆明珠鑲嵌在整個景區中,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。
2、景觀“線”
在大銅像景區總體景觀系統中,景觀“線”可以分為兩類,一類是把景區中的景觀點和面串結起來、形成一道道鑲嵌明珠的景觀走廊,旅游環線。一類是把景區中劉沖和蛇沖水系,兩條水系是景區南北兩邊的景觀發展軸線。通過景觀“線”把一個個凌亂的景觀、情節、文化要素整合成一個個意境流,以達到“步移景異而意不移”的景觀效果。
3、景觀“面”
依托景區原有的景觀肌理,大銅像景區中的景觀“面”主要通過山體和水體兩類景觀要素要構筑。從而形成以水域和山體為核心、以軟質景觀為主的景區格局,構筑不同的面域景觀氛圍和意境。
由南北兩條水系和水庫構筑的“慈海普渡”水域景觀,氣勢磅礴,加之遍植紅蓮,給人以佛國凈土的感覺。以延綿的山勢走向構筑的山體景觀,蜿蜒曲折,景區幽閉,給人以幽靜肅穆的氣氛。
1、由“山、水”元素構筑景觀之“骨肉”
點線面渾然一體的水景
景區內南北兩條蜿蜒水系統領整個大銅像景區,水路連接各功能區域,瀑布、噴泉、細流、水池等適景而設。
“山水格局”景觀項目之完美結合
大佛池影:或隱或現、形態豐富的山體、銅像和水景交相互映;
覺海那智:設于內外明堂山體之間的佛國瀑布;
水磨坊:位于山腳、三角水域的商業店鋪;
……
2、內容豐富之植被綠化
景觀防護林帶
沿景區外圍的五九公路和南北水系設景觀隔離帶(景觀防護林帶),以此隔離噪音,防污染,加大景深。考慮到景區的佛教氛圍和意境,在樹種上選擇高大常綠喬木以及抗污染樹種,如松樹和柏樹作為植物配置。
景觀廊道
沿內部主干道形成一條翡翠項鏈式的綠軸,用帶有芳香的喬木作為行道樹。
景觀生態林
在各功能區內部利用景觀生態林形成綠色板塊效應,景觀生態林主要由喬木、灌木、草本植物巧妙搭配而成。
水系綠化
水面采用紅蓮作為配景植物,以營造蓮花佛國的氛圍;水濱植物主要選用當地鄉土水生植物,保護河岸的原始性景觀構成,并起到保護河岸的目的。
3、手法多變之景觀小品
由燈塔、文化柱、雕塑、畫屏、光刻畫等各種佛教文化的景觀小品,遍布整個景區。
99米高的地藏大銅像面西坐落在景區的東面,不僅作為整個景區的一道地標,而且無疑也成為九華山風景名勝區的景觀標志、文化標志和核心吸引力。但是在一個近700畝的區域范圍內,僅有一個大銅像作為標志性景觀有些顯得單調而無韻。從景觀格局上講也容易導致游客視線失衡,心理失重。因此在地藏大銅像東西向軸線上應該在節點處構筑1-2處標志性景觀,以彌補總體景觀系統的完整和和諧。綜合考慮游客心理、游線結構,這兩處標志性景觀宜選擇在入口處和中軸游線的重點處,即袈裟大門景觀和地藏大愿廣場須彌山景觀。
袈裟大門景觀。景觀的文化創意來源于金喬覺“袈裟借地”的故事傳說,借鑒現代主義建筑的結構和材質,運用夸張的手法營造氣勢恢弘。從而使大門既滿足景區入口大門的功能,同時又是一道標志性的文化景觀,給游客以佛教文化沖擊和視角震撼。
袈裟大門景觀為張拉膜建筑結構,巧妙運用佛教文化僧人的袈裟,使膜結構的外觀形態好似一張在九華山筆架峰之前飄揚的一張袈裟。袈裟大門東西進深9米,南北寬度45米,最高處18米,最低處9米。整個袈裟大門景觀將現代時尚與古典藝術完美結合。
地藏大愿廣場須彌山景觀。須彌山景觀幾乎坐落在地藏道場區中軸線的中心,文化創意來自佛教中對須彌山的描述,景觀承載的功能是釋迦牟尼說法。
須彌山整體形態為中空的現實山體結構,山體最高處高約為30米,最粗部分直徑為30m。山體橫向上布滿了佛(神)龕,縱向上布滿了流水和煙霧的甬道。
整個須彌山山體采用玻璃鋼材,眾多的佛(神)龕為可以旋轉的結構,位于龕位上的諸佛(神)和釋迦牟尼的龕位通過機械設施旋轉出來,而位于山體頂部的地藏通過風洞技術。
整個山體漆為通體的金黃色或銅綠色。白天應用水霧和干冰、晚上輔之燈光,整個須彌山從遠處看猶如懸于空中,形體看起來云霧繚繞、金壁輝煌,宛若人間仙境。
整個大銅像景區的建筑景觀融合多種現代建筑結構和技術,力求既滿足建筑功能,又符合現代氣息、佛教文化和視角美感。本策劃中,我們建議的建筑景觀方案主要有四類:
1、仿生建筑——“佛光360”佛教會所
“佛光360”佛教會所仿生建筑的創意來自于植物車前草的結構。路邊生長的車前草,它的葉片排列十分規則,每兩片之間的夾角都是137度。所以,每片葉子都能夠得到充足的陽光。于是,我們設計了螺旋式建筑——“佛光360”佛教會所,使每間房屋在一年四季中都可以得到陽光的照射,使整個建筑成為“采光”建筑。由于要營造佛教氛圍,我們運用“360”意喻每一天都有陽光普照,猶如佛光普照世間的氛圍和景象。
2、民俗建筑——蓮花南苑、北苑和水磨坊
蓮花南苑和北苑為傳統徽派建筑形式。店鋪統一為青瓦灰墻、木質門窗的仿徽州建筑,依徽派商業街格局布置。水磨坊典型的徽州作坊,依水系而設置。蓮花南苑、北苑和水磨坊總體布局構成古徽州“前店后坊”式商業街布局。街道為青石板,承接劉沖和蛇沖水系,跨水上有仿古石橋,街道兩側懸掛古徽州清式宮燈。水上采用小船擺渡形式的交通方式,根據游客需要停靠于任何一家店鋪門口。
3、宗教建筑——九華寺、佛學院和佛醫院
佛教建筑講究風水,在布局上有約定俗成的規定。寺廟空間組織著重中軸線的強化,建筑利用縱向高差處理,烘托主體建筑的宏偉;其余建筑利用臺地組成院落,尺度宜人,布局緊湊,與中軸線上的肅穆形成對比,并滿足僧侶、香客的生活需要。交通組織用階梯、坡道、小院、廊道等形成明暗疏密的情趣,將各建筑有機聯系為一體。
4、建筑附屬——建筑景觀小品
壁畫、彩畫、雕刻、華表、獅子、石碑、宗教道具等建筑小品,往往是和建筑景觀分不開的,這些建筑附屬在設計上盡量要求精雕細琢,同時融入佛教文化的彩繪、雕刻、書法、偈語等文化要素,增加小品的文化內涵,達到知識性、趣味性和文化性的統一。
九華寺、佛學院、佛醫院、佛教博物館等宗教建筑要對布局和建筑風格進行統一規劃,保持風格的統一。
須彌山、佛教會所等大型建筑既要滿足臨水要求,又要與地形自然契合;建筑材料主要采用木和琉璃元素,契合中國傳統木結構古建筑形式和佛教文化氛圍。
游憩性景觀建筑盡量控制建筑體量,力求精、小、巧、隱。形式簡潔,風格切合大銅像景區,布局依托山形和水體結構,與景區自然生態環境相協調。
聯系人:張先生
手機:15388623101
電話:029-87302568
郵箱:233655879@qq.com
地址: 西安太白南路5號